[有片] 百年首次深海拍攝成功:巨型魷魚幼體現身南極海域

Animal Slave
2025-04-19

百年來被視為深海傳說的巨型魷魚(Colossal Squid),終於被成功拍攝到在自然棲息地中的畫面。這場歷史性的一刻,發生於南大西洋南桑威奇群島(South Sandwich Islands)海域,拍攝團隊使用了遙控深潛器,在約600米深的水域拍到這條透明身體、長約30厘米的幼年魷魚,成為人類首次在牠的「家」中遇見這個神秘物種。

牠比小說《海底兩萬里》的怪物更大

雖然今次拍攝到的只是體長約30厘米的幼體,但成年巨型魷魚據信可長達7至10米、體重可達500公斤,是目前已知地球上體型最大嘅無脊椎動物,甚至比小說《海底兩萬里》中描寫的巨大魷魚還要誇張。牠擁有如足球般大小的眼睛,視力極為敏銳,是目前自然界中最大的眼睛擁有者。

圖片來源: news.com.au
圖片來源: news.com.au

佢地真係知我哋喺度?

巨型魷魚之所以難以觀察,有幾個原因。首先,佢地棲息於極深海域,人類本身難以觸及。再者,佢地對周遭極為敏感,甚至連探測器發出的微弱燈光都能察覺。來自奧克蘭理工大學的深海頭足類生物學家Kat Bolstad 博士就指出:

「佢地喺我哋發現佢之前,早就知道我哋喺度。佢地會主動避開我哋。」

這種「怕光」的特性,解釋了為何過往拍攝到的巨型魷魚,往往都是快死或已死的標本,通常被意外捕撈到水面後才現身。

圖片來源: nytimes.com

一個世紀的等待

這次的拍攝對海洋生物學界來說,是個重要突破。從1925年首次被發現、至今100年,人類對這個龐然大物的認識仍然相當有限,很多資訊都來自抹香鯨胃裡未完全消化的殘骸。

Bolstad 博士憶述她當日剛結束南極考察返回陸地時,才獲悉這條影片的出現:

「我一睇到片段,就幾乎立即知道可能係巨型魷魚。」

片段中,這條身體透明、有啡色斑點、觸手纖細的年幼魷魚,在600米深的海中悠然游動,正是巨型魷魚幼體的典型特徵。牠們屬於玻璃魷魚家族,幼年時身體呈透明狀,有助佢地在淺層海域躲避天敵,之後才會慢慢變得不透明並潛入更深處生活。

影片來源: youtube @ New Scientist

被拍到那刻,有科學家興奮到「唞唔到氣」

來自施密特海洋研究所(Schmidt Ocean Institute)嘅團隊,使用遙控潛水器 Falkor (too) 進行海底探測,今次由來自艾塞克斯大學的Dr. Michelle Taylor帶隊,影片中這條「又靚又罕見」的魷魚最初未能即時確認身份,但仍被完整拍攝。

當影片送交專家分析後,另一位魷魚專家Aaron Evans在確認牠是巨型魷魚後,更興奮到「差啲唞唔到氣」。而 Bolstad 博士則說:

「能夠首次喺佢地真正嘅棲息地見到佢地,真係令人興奮,而且諗起佢地根本唔知道人類存在,令人覺得謙卑。」

原來佢地唔係海底最勁?

雖然名字叫「Colossal」而且體型巨大,但其實巨型魷魚並非頂級掠食者。年幼的會被象海豹或企鵝獵食,成年的則可能成為抹香鯨或太平洋睡鯊的獵物。甚至有不少抹香鯨身上有被魷魚留下的抓痕,可見雙方交戰激烈。

佢地主要獵食中型南極魚類,例如巴塔哥尼亞犬牙魚(Patagonian toothfish),並利用觸手上的鉤子與吸盤捕捉獵物。

玻璃魷魚家族再添新紀錄

其實今次拍攝並非孤例,施密特海洋研究所早於今年稍早時間,亦拍攝到從未被發現過的冰川玻璃魷魚(Glacial Glass Squid)。連續兩次拍到從未在自然棲地出現過的物種,令施密特研究所執行總監Dr. Jyotika Virmani都感慨:

「能夠在兩次探險中連續發現兩種從未見過的魷魚,真係非凡之舉。呢啲令人難忘嘅時刻,再次提醒我哋:海洋仍然藏有無數未解之謎。」
研究人員也首次拍攝了冰河玻璃魷魚 (圖片來源: bbc.com)

「佢好似玻璃藝術品」

對 Bolstad 博士而言,今次拍攝的幼體比預期更有意義:

「我其實好開心第一次見到佢地係喺早期生命階段,佢好似一件小小嘅玻璃雕塑,真係好靚。」
「我等唔切想親眼見到一條活生生、留喺佢地真正家園嘅成年巨型魷魚。」

而美國蒙特雷灣水族館研究所的Dr. Christine Huffard亦補充,能夠用遙控潛水器發現罕見生物,不單對科研有重大意義,更可協助制定深海採礦等人類活動的相關政策,了解這些生物的生活習性、生殖地點及壽命等資訊。

「可以即時從世界任何角落,見證並參與這些發現,呢個係人類真正偉大的地方。」

上一篇
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.
下一篇
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.